他,告别城市、远离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,和妻子分别驻扎在贫困的基层;他,不是地道的村干部,却扛起了村干部的担子,每日忙碌在田间地头;他,深耕基层,苦干实干,用实绩打赢脱贫攻坚战,用实干助力乡村振兴……他,就是安岳县委政法委驻镇子镇新堰村第一书记雷功华。
抓党建强班子
发挥头雁作用
2018年6月,刚考到安岳县法学会工作仅2个月的雷功华,作为一名“新手”,踏上了脱贫攻坚之路,来到了新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。
“小时候就听家里人说过,这村在麻柳河边且有点穷。作为脱贫攻坚的‘小白’,能不能当好这个第一书记我心里还是很忐忑的。”雷功华说道。
俗话说得好,万事开头难。刚接触驻村扶贫工作的雷功华并没有“摸不着头脑”,为了全面了解村上的现状,他坚持吃住在村,尽快熟悉情况。“村上党员年龄大”“党员活动开展困难”“班子活力不够”等,是摆在雷功华面前的实际问题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?雷功华在认真思考……
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雷功华决定先从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和村上的党员入手,带头抓党建强班子,对内从严规范“三会一课”“主题党日”等政治生活制度,扎实做好集体决策、“三务”公开等工作,坚持定期与党员交流谈心,与党员一起理发展思路,坚定发展信心,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战斗力。对外,积极邀请县委政法委机关党支部到新堰村开展结对帮扶,组织开展主题党日等活动,定期邀请县委政法委机关主要领导、分管领导及机关党总支书记到村讲党课,不断提升党支部班子思想觉悟,充分激发能动性。
此外,雷功华白天顶着高温酷暑,带领驻村工作队员进行全面走访,用脚步丈量民情,与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深入交流,详细掌握每个人的情况,挖掘带头能人。晚上他就独自在宿舍里,一条条梳理白天的笔记,按一户一册整理贫困户资料、思考梳理帮扶思路。
改造基础设施
提升生活质量
“要致富,先修路。”新堰村12个社只有5个社修建了水泥路,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”的现象天天都在上演。“雷书记,你来了帮我们把水泥路修起嘛,现在这个土路走哪里都不方便”。早日修好家门口的水泥路,是贫困户丁刚的心愿。
尽快为老百姓修路,成为雷功华说干就干的第一件“大事”。他赓即找来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商量修路事宜,召开社员大会,宣传政策、明确线路、编制预算。“以前修路贫困户都不用出钱,现在咋个还要我们自己出钱了哦。我反正是没得钱出哦。”修路资金缺口大,群众的不理解、不愿意出钱,成为了修路计划的“拦路虎”,也成为了雷功华的“忧心事”。
办法总比困难多。雷功华东奔西走、四处化缘,既积极与县交通部门对接项目,又向挂联的政法委机关领导和乡镇领导汇报。通过多次协调沟通,终于争取到项目资金200余万元。同时,他还找来村上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一起,一次又一次地上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,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,最终获得了群众的支持,为剩余的7个社硬化了约7200米社道,摆脱了“雨天水泥路、晴天灰尘路”困境。2020年合村并组后,针对有的社未修社道问题,他又想方设法新建社道1.5公里,全面实现社道“组组通,户户连”。
此外,借着政府对贫困户投入人居环境改造资金的契机,雷功华动员村内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进行人居环境改造,特别是小板路和院坝硬化。经过多方协调,为村上增设一套价值2万余元的健身器材,供村内群众、学生闲暇时间进行身体锻炼,进一步改善了村内基础设施条件,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。
“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哦,不仅用上了天然气和自来水,茶余饭后还可以出去散散步、去村党群服务中心锻炼一下身体,一点都不比城头人生活差。”新堰村村民周继琼高兴地说。
做优做强产业
促进群众增收
产业是脱贫奔小康之本,集体经济是农村发展之基。可是,该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,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“瓶颈”。实现乡村振兴,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,整合优势资源、做优已有资源。雷功华的思路是,抓住产业发展这个“牛鼻子”,在为贫困户量身打造发展项目的同时,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促进集体持续增收。
村上有180亩的柠檬园,把柠檬管护好是关键。“不仅要紧盯柠檬的产量,还要特别注重柠檬的质量,只有把质量提上去,才能卖出好价格,才能给村集体带来长久的收入,也能让脱贫户就近务工增收……”雷功华对于做优柠檬产业有着自己的思考。
为了实现柠檬产业增收,他和驻村工作队员及农技员,经常到柠檬园查看指导,针对出现的情况及时精准施策,确保柠檬的产量和质量,实现集体经济收益最大化。2018年8月,新堰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变更为新堰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,柠檬园不断优化升级。
“现在,我们的柠檬园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名字——安岳县天橙柠檬专业合作社。园内除了种植柠檬,行间空隙还种植西瓜、冬瓜等短效经济作物。”雷功华笑着为我们介绍探索的新路径。
近年来,新堰村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强村、特色农产品先行先试区,不断扩大种植面积、种植范围。目前,村内已种植柠檬1500余亩、耙耙柑260亩、砂糖橘80亩、白芷200亩、羊肚菌210亩,带动村内200余人每月务工增收500元以上,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.15万元,产业发展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“提款机”。
脱贫虽有终点,奋斗永无止境。2020年底,原新堰村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。功成的雷功华并没有选择身退,他主动请缨,继续担任新堰村驻村第一书记,深耕基层,坚守初心,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不断奋斗。同时,他的家属也主动向所在单位争取,到朝阳镇红门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,夫妻两人并肩奋斗在乡村振兴第一线。(梁宇 吴双桂)
编辑:李飞